原子物理学可视化

探索原子的奥秘

从汤姆逊到卢瑟福,可视化展示原子结构与α粒子散射实验

原子的基本状况

原子质量与大小

原子质量单位(u)定义为碳12同位素(¹²C)质量的1/12:

1 u = 1.66054 × 10⁻²⁷ kg

阿伏伽德罗常数(Nₐ)是连接宏观与微观世界的桥梁:

Nₐ = 6.022 × 10²³ mol⁻¹

通过原子质量密度可以估算原子半径:

元素 原子量 密度(g/cm³) 半径(nm)
锂(Li) 6.94 0.7 0.16
铅(Pb) 207.2 11.34 0.19

原子组成与电子发现

1897年,汤姆逊(J.J. Thomson)通过阴极射线实验发现电子:

e/m = 1.76 × 10¹¹ C/kg

1910年,密立根(R.A. Millikan)通过油滴实验精确测定电子电荷:

e = 1.602 × 10⁻¹⁹ C

电子与质子质量比:

mₚ/mₑ ≈ 1836

这些发现表明原子并非不可分割,而是由更小的粒子组成。

原子模型的发展

汤姆逊"西瓜"模型

1903年汤姆逊提出"葡萄干蛋糕"模型:

  • 正电荷均匀分布在原子球体内
  • 电子嵌在正电荷"蛋糕"中
  • 电子在平衡位置做简谐振动
  • 原子光谱频率对应振动频率

该模型无法解释α粒子大角度散射现象:

θmax ≈ 0.057° (EK=5.0 MeV, Z=79)

按照此模型,大角度散射概率极低(10⁻³⁵⁰⁰),但实验测得约为1/8000。

卢瑟福核式模型

基于α粒子散射实验,卢瑟福提出:

  • 原子中心有带正电的核(原子核)
  • 原子核带电量+Ze,体积极小但质量大
  • 核外有Z个电子围绕运动
  • 核半径约10⁻¹⁴m (金原子)

核库仑散射角公式:

cot(θ/2) = (4πε₀Mv²b)/(2Ze²)

其中b为瞄准距离,θ为散射角。

α粒子散射实验

实验装置与结果

实验装置示意图:

  • R: 放射源(α粒子)
  • F: 散射金属箔
  • S: 闪烁屏探测器

关键发现:

  • 大多数α粒子偏转角度很小
  • 约1/8000的α粒子偏转大于90°
  • 极少数(约1/10⁵)偏转180°

实验验证了卢瑟福散射公式:

dn/dΩ ∝ 1/sin⁴(θ/2)

dn/dΩ ∝ t (靶厚度)

dn/dΩ ∝ v⁻⁴ (α粒子速度)

dn/dΩ ∝ Z² (靶原子序数)

α粒子散射实验装置示意图

实验数据与理论验证

散射角θ(度) 闪烁数dn' 1/sin⁴(θ/2) dn'·sin⁴(θ/2)
150 33.1 1.15 28.8
120 51.9 1.79 29.0
90 - 4.0 -
60 477 16.0 29.8
45 1435 46.6 30.8
30 7800 223 35.0
15 132000 3445 38.4

数据表明:对于θ > 15°,dn'·sin⁴(θ/2) ≈ 常数,验证了卢瑟福公式。

对于θ < 15°,理论不适用,因为此时α粒子经历了多次小角度散射。

α粒子散射实验的意义

原子结构革命

确立了原子核式结构模型,将原子分为核外与核内两部分,认识到高密度原子核的存在。

材料分析方法

发展出卢瑟福背散射谱(RBS)技术,可测定原子序数,成为材料分析的重要手段。

微观结构探索

开创了用高能粒子轰击物质研究微观结构的方法,为后续粒子加速器实验奠定基础。

练习问题

α粒子散射计算

  1. 动能为5.0MeV的α粒子垂直入射到厚度为0.1μm,质量密度为1.75×10⁴kg/m³的金箔上,求散射角大于90°的粒子数占入射粒子的百分比。

  2. 能量为7.7MeV的α粒子被厚度为0.3μm的金的薄膜散射,求散射角大于45°的α粒子占入射α粒子的百分比,已知金的密度为1.93×10⁴kg/m³,原子序数为79,原子质量为197u。

  3. 4.5MeV的α粒子与金核对心碰撞时的最小距离是多少?